新闻动态

企业抢麦,部门秒回!政企面对面敞开聊

发布日期:2025-10-12 07:31    点击次数:126

转自:成都发布

9月25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会议室内,9张圆桌,62家企业代表与市领导、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围坐一堂,一场别开生面的政企交流会热烈进行。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进解优促‘面对面’——人工智能企业专场”,氛围却丝毫不显“高冷”。没有冗长演讲,没有套路发言,取而代之的是轻松的茶叙氛围与直奔主题的对话。企业家们纷纷抛出实际问题:有的关注融资,有的咨询政策,有的寻求应用场景,每一个问题都直指当前AI企业发展的核心痛点。

尽管“面对面”活动并非首次举办,但不少参会者感到这次交流“更近了一步”。

提问、举手和现场“抢麦”

一场茶话会,也是一场创意风暴

这里没有漫长的等待,也无需层层转交——企业家与政府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坐下,主持人开门见山,点明主旨:“今天只有一个目标,就是现场协调解决企业的诉求。”

展开剩余88%

上半场一开始,成都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文彬率先发问,指出企业在产品落地过程中面临政策、标准、数据与推广之间的衔接难题,希望政府能构建更高效的协同机制。

问题一经提出,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和市金融局负责人便迅速回应,从制定数据接口标准、加大科研支持,到开放教育场景、提供融资工具等方面给出具体方案。陆文彬会后感慨:“现场得到四个部门的直接答复,这样的效率让人振奋。”

在圆桌另一侧,成都星蓝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加泉表示,最初对能与政府如此直接、亲切地交流感到惊讶。他分享了企业从武侯区起步到走向全国的历程,并提出放大“文化+科技”示范效应的意愿。

令人意外的是,当他提到希望在宽窄巷子落地裸眼3D项目时,武侯区领导现场“代言”,青羊区领导也当即回应:“欢迎你们来落地。”李加泉笑称,这场会谈既像是“同学茶话会”,也是一场“创意风暴”,体现出“成都给企业的温度”。

整场交流节奏紧凑、气氛热烈。下半场更是出现“抢麦”高潮,举手者此起彼伏,甚至有政府工作人员帮忙提醒“他已经举了两次手”。一句“坐得远没关系,待会加微信”更是拉近了彼此距离。

记者现场观察到,当天原计划15家企业参加的专场活动,因报名火爆不得不扩容至60余家,会场前后空地、过道被参会人员挤得满满当当。有企业没能抢到正式名额,仍选择在旁听席现场观摩,“总有一些问题是共通的”。

四川久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庆在发言时全程站立,语气坚定。他在前一晚才接到通知,连夜准备后一早就赶到会场。他表示:“这不是紧张,而是机会难得。如果这样的场合不敢站出来,还怎么带领企业向前?”

提问、举手、抢麦——这三个瞬间,共同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政企互动图景:每一次发声都直指痛点,每一次回应都务实有效。茶话会般的轻松氛围中,创意与效率碰撞出火花,企业的诉求与政府的支持在这一刻实现了即时联动。

企业提诉求:“钱”与“场”的双重焦虑

现场部门真招实招解难题

此次专场的主角之一,是一批正在发展快车道上的成都本土人工智能企业。不同于初创期的“起步难”,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成熟阶段的“再提速”。

“我们最核心的诉求是融资。”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倍率先“开腔”。

他坦言,研发人形机器人需要的是真金白银:单台研发成本就超过百万元,企业迄今已累计投入3000万元,但却只能同时生产3-5台样机,还无法实现批量化。“我们希望能对接成都刚刚设立的未来产业基金,成为首批投资对象。”他坦言,成都设立的“投早投小”的基金,正是雪中送炭的良方。

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倍在现场与成都交子金控集团负责人对接

事实上,就在会议前一天,企业正式发布了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天行者2号”,同时预告了年底即将亮相的情感陪伴人形机器人——爱湫。彭倍说,“如果能拿到A轮融资一个亿,就能推动研发团队规模扩充至100人,同时进一步推动爱湫的研发进程。”

同样“瞄准”成都市未来产业基金的,还有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睿睿坦言,希望成都能够统筹利用成都市未来产业基金等市级政府引导基金,对成都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进行战略性、前瞻性股权投资。

然而,对人工智能企业而言,单有“资金”远远不够,“场景”同样是亟待突破的“临门一脚”。

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李佩芸把“场景需求”摆在台面。“我们呼吁市属国企进一步开放应用场景,通过采购、合作让本土AI真正落地,促进产业上下游的共同成长。”

医疗赛道的企业,则盯住了基层需求。成都爱迦飞诗特科技有限公司品牌总监梁昱欣希望能让自主可控的医学大模型进入社区医院,“三甲医院早已将AI应用融入日常诊断,但基层更需要AI的加持。”

问题抛得直,回应也来得快。

针对企业提出的“融资难”等共性问题,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现场“划重点”——成都已整合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形成规模达178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体系,覆盖天使、创投、并购全阶段。

今年7月,成都还牵头成立了未来产业投资联盟,“明天上午,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我们将举办第一场对接活动,东方富海、高瓴资本等投资机构管理人都会参加,欢迎大家来现场聊项目。”相关负责人向企业发出“邀请函”。

“企业喊‘要场景’,我们就送‘场景清单’。”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发布的首批国资国企创新场景清单共计48项,其中有23项与人工智能相关,接下来这份清单还将扩充、细化,并分发至企业手中,“让你们真正在成都找到‘用武之地’。”

在医疗领域,市卫健委现场表示,将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试点AI辅助诊断与AI慢病管理系统;同时,鼓励市属医院与本土AI企业开展合作试点,“让基层用得上最先进的AI工具,也让企业的技术真正跑起来。”

“面对面”不是第一次,但对不少企业来说,这场“人工智能专场”的“火力”前所未有。一句句回应,既是政策承诺,更是行动信号。

“提诉求、谋协同”

AI企业的面对面协同“解码”

如果说精准对接的诉求是企业发展的“痛点清单”,各部门当场响应的实招是破解难题的“解决方案”,那么企业间的协同共鸣与城市的生态滋养,便是AI产业生长的“阳光雨露”。

会议室里,政策解答的余音未散,企业代表们已然从“问需求”转向“谋协同”,在交流中勾勒出产业共生的生动图景。

记者现场注意到,会场布置的细节更藏着“深意”与用心,一张张的小桌除了企业家“主角”外,还精心搭配了政府部门、投资机构、行业协会等代表,形成“产业生态共同体”的交流场景,现场这样的“产业生态共同体”共有9个。

此次来参加会议,前方高能人工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俊文带来了一个提案: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在社会上已经形成共识,但很多企业客户在选择解决方案时面对市场上众多选项往往眼花缭乱,不知道哪些才真正适合自己。

唐俊文建议,政府可以借鉴制造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验,遴选出一批有实力的人工智能企业,搭建一个供企业与客户对接的平台,从而提供更有价值、更高效的服务。他解释道:“人工智能是技术,但技术必须在更多用户场景中不断迭代升级。我们希望成都的本土企业在公平条件下,有更多机会脱颖而出,成长为行业龙头。”

四川伊娃云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强则表示,希望能在成都获得场地支持,进一步打造夜间智能消费场景,为成都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技术突围要靠合力,产业成长需有沃土。”在采访时,虚谷伟业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与解决方案总监、董事长助理明玉琢告诉记者,他的发言也恰好道出了在场企业的心声,“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正是因为成都既有政策护航的‘安全感’,又有产业链协同的‘生态圈’,才让我们不断成长。”

活动尾声,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的一番话,更为企业注入强心剂。接下来,成都将每周举办产业链专场活动,由相关链长带领专业部门现场听需求、解难题,“要让企业感受到,成都服务产业链发展的决心不是‘一阵风’,而是‘长久功’。”

从企业的角度看,这是一场务实的“诉求大会”;从政府的角度看,这是一次“发现问题、收集需求、回应诉求”的现场作业;从城市的角度看,这是成都打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营商环境的又一次生动落地。

人工智能是一条通往未来的高速路,而在成都,这条路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驾驶者”找到了方向、油门和引擎。

(内容来源:成都发布)

发布于:北京市

上一篇:变“小马大车”为“轻车壮马”(评论员观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