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养老金高低与这八大因素相关!
影响养老金多少的八个因素
现在咱们国家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已经超过5个亿了,很多人都关心退休后领的养老金到底是多还是少,跟啥有关系?其实影响的因素还挺多的,但主要就是这八个方面:
第一个是社平工资(就是社会平均工资),这是算养老金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啥呢?因为这个能保证退休人员领到的养老金买得起基本的生活用品。
按现在的算法,基础养老金这部分是根据你交了多少年的社保,以及你的平均缴费指数来算的,最后会变成退休时上一年度社平工资的一定比例。这种算法也是为了让养老金的购买力更有保障。
全国各地的情况不太一样,有些地方用的是上年度的全口径社平工资,还有一些地方用的是稍微高一点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不过以后都会统一成全口径社平工资。
到了2024年,全国各个省在算养老金时用的社平工资从6606元到12307元不等,差别还是挺大的。
算养老保险费的时候,用的是总的缴费年限,包括你看得见的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交过的年限。缴费年限精确到月份,每满一个月就相当于多了0.0833年。
比如说,在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公式里,缴费年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其他条件都一样的话,交了30年社保的基础养老金就是交15年的两倍。
灵活就业人员如何确定缴费基数
参加养老保险的时候,灵活就业的人得每年在规定的缴费基数上下限里选一个数当自己的缴费基数。但单位上班的人是按去年的月平均工资算的。
缴费基数越高,交的钱就越多,以后领的养老金也越高。这个大家都懂的。
缴费基数直接决定了你个人账户里存了多少钱。比如你同时选4000块和2万块做基数,那最后个人账户里的养老金能差五倍呢。
缴费指数其实是为了让缴费情况跟社会平均工资挂钩的一个换算值。因为有时候光看缴费基数可能看不出你当时实际的缴费水平。
比如说,3000块的缴费基数,在2000年左右相当于300%的社会平均工资,但到了2020年就只相当于60%的社会平均工资了。但如果换成缴费指数,结果就是3和0.6,差别就很明显了。
缴费指数是个相对值,国家也在努力缩小这种差距。比如平均缴费指数是0.6和3时,每年缴满一年的养老金分别是0.8%和2%的社会平均工资。
不过平均缴费指数的算法各地不太一样,有些地方连中断缴费的时间也算进去了,现在全国的情况挺复杂的。
退休政策百问百答
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从2025年开始就要实施了,以后的退休年龄会变得更加灵活,不像以前那样固定在50岁、55岁或者60岁退休了。
不同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数也不一样。简单来说,退休年龄越晚,计发月数就越少。比如50岁退休是195个月,55岁是170个月,60岁是139个月。要是推迟一两个月退休,计发月数就不是整数了,像55岁零一个月的话,就变成169.5个月。
咱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其实才建了30年左右,再早之前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用工模式了。而且就算有了养老保险制度,也得有个过渡期才能完全运转起来。
一般来说,只要是在当地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之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因为过去没有个人账户积累,所以会有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的具体计算方法是由各地自己定的,比如过渡性系数一般会在1.0%到1.4%之间浮动,具体的计算公式也因地区而异。所以每个地方的退休政策都很重要。
各省市养老金调整方案有差异
退休之后啊,每年的养老金都会跟着社会平均工资和物价的变化调整一下。不过呢,每个省的调整办法都不一样。比如说,你在吉林和北京,养老金和交的钱都一样多,但最后涨的养老金数额可能会不一样。
养老金为啥不一样?
总的来说,咱们国家的养老金多少确实跟很多因素有关系。希望以后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管理能顺利推行,将来能做到交一样的钱,拿一样的待遇,涨工资的时候也一样多涨。
